中国古建筑中的只是(九):古建筑“三分”之中分(斗拱篇)

中国古建筑中的只是(九):古建筑“三分”之中分(斗拱篇)

上篇介绍了古建筑中分——墙身和木构架,今天介绍古建筑中分的另一重要构件——斗拱。

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一种结构构件,它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、枋檩间或梁架间,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(斗、升)、弓形木构件(栱、翘)及斜置的木构件(昂)等组成。

斗拱由早期出现的挑出、撑托、支顶等简单的构件,逐步发展成为“模数”的复杂结构系统,成了大型甚至小型重要建筑关键性的结构部分。

它不仅是结构的需要,而且也是构成古建筑优秀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、研究中国木结构发展、古建筑年代鉴定、古代建筑艺术等问题重要的依据之一。

斗拱谓在《营造法式》中的称为“铺作”谓;在清式《工程做法》的称为“科”。

宋代称一组斗拱为一“朵”,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“跳”;清代称一组斗拱为一“攒”,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“拽架”或二“踩”。

铺作的名称

宋代每一组斗拱称为一朵,根据位置又分别称之为柱头铺作、补间铺作、转角铺作、平坐铺作、攀间铺作等。

铺作的两层含义

(1)铺作首先表明了一组斗栱在构成上的层数与斗、栱等组成部分的相叠关系。如四铺作,即一组斗栱由四层构件相叠而成;五铺作,即一组斗栱由五层构件相叠而成。

拱在铺作中的分布

(2)其次表明了铺作数与出跳数之间的关系,如四铺作即出一跳,五铺作即出两跳,八铺作即出五跳。再次,规定了斗栱出跳的次序,如八铺作通常是先出二华栱,再施三昂,而不采用其他的组合方式,譬如不能先出一华栱,然后出三昂,再出一华栱等。因此铺作在表示栱、昂的出跳情况及其多寡时,又有了“次序”的限定。

宋式斗拱-斗拱的分类

宋式斗拱中用栱有华拱、泥道拱、瓜子拱、慢拱、令拱五种基本类型。

(1)华拱,也称抄拱、卷头、跳头。垂直于建筑面阔方向上、向内外出挑。华拱(广义)为主受力拱,按照其使用的位置又分为华拱(狭义)、骑槽檐拱、角华拱、丁头拱、虾须拱等。

(3)横拱,横栱包括泥道拱、瓜子拱、慢拱、令拱。横拱是不出跳的拱。

宋式斗拱-斗的分类

宋式铺作中有栌斗、交互斗、齐心斗和散斗四种斗。

(1)栌斗,栌斗是用于铺作下部的大斗。形状上有方栌斗与圆栌斗之分;位置上有普通柱头栌斗和角柱柱头栌斗之分。

(2)交互斗,交互斗是用于铺作出跳跳头的小斗,是华栱、昂端部与瓜子栱或令栱相交的节点。它一般为四耳斗(双向开槽),但非正方形,长18分,宽16分,高10分。开口处横施包耳。骑昂交互斗,须于斗底斜开卯口与昂身上宽下窄的磴口相衔。承昂交互斗则于斗口处做斜面,与昂势吻合。位于室内梁下使用的称为交斗,尺寸增大,长24分,宽18分,高10分,形式变为顺身开口的两耳斗,开口为16分。交互斗在承替木时,也做成顺身开口的两耳斗。

宋《营造法式》中各类斗的构造

(3)齐心斗,齐心斗是在铺作中横栱中心处的斗,为方形斗,边长16分,高10分。齐心斗有四种形式,一为四耳斗,用于泥道栱、平坐出头木等处;二为三耳斗,用于铺作外跳令栱之上,承檐枋与衬方头;三为两耳,是齐心斗的主要形式,用于檐下一般横栱的中心;四为无耳,即平斗盘,其高6分,用于转角内外出跳的跳头。

斗在铺作中的分布

(4)散斗,散斗是位于铺作横栱两端的斗。在偷心造时也用于华栱跳头。其长16分,宽14分,高10分,顺身开口,两耳。在泥道栱使用时,须于一侧开榫口以容纳栱眼壁板。

宋式斗拱-昂的分类

昂是宋式铺作中的斜置构件。为了使出檐深远,而又不因斗拱层层挑出把檐口抬得过高,于是出现了用斜置的昂来支撑檐口的结构形式。昂作为一种杠杆结构,以泥道拱、慢拱为支点,将昂头悬挑的屋顶重量用昂尾部的屋顶重量来平衡。

宋式斗拱昂尖构造

在《营造法式》中把昂分为下昂和上昂两大类。

(1)下昂,从橑檐方下直至室内下平槫底的斜向构件。下昂分为昂尖、昂尾、昂身三部分。

上昂构造

(2)上昂,常用于殿身铺作里跳及平坐外檐外跳。上昂适用于五铺作及其以上的斗拱组合中,它能够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有效地提高铺作总高度,藉以创造一定内部空间的特殊构造。从外观看,上昂是一根“昂头外出、昂身斜收向里,并通过柱心”的木枋,其断面高宽相当于一单材,昂下栱材用偷心重栱造,昂底用靴楔承托。上昂构造实物遗存很少,实例见于江苏吴县甪(lù)直保圣寺大殿、苏州玄妙观三清殿、浙江金华天宁寺大殿。

宋式斗拱-附属构件包括

(1)耍头,耍头又称爵头,是位于最上一层栱或昂上,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的构件。按照《营造法式》规定,耍头用木为足材,从跳头斗心向外伸出25分,自上棱向下斜杀6分,并在端头做出雀台,雀台自端头起量五分,向下斜杀两分,两面留心再各斜抹5分,下部随尖再出斜杀,向上2分,长5分。

(2)衬方头 衬方头是铺作出跳方向上最上一层枋木,落在耍头背上,用以联系铺作前后各枋。衬方头用单材(宽10分、高15分),长度从橑檐方至昂背或平棊方。

(3)靴楔,靴楔用于上昂的下部以及下昂尾部昂底之下,是真昂昂底与下层华拱间的楔形垫木。《营造法式》规定的靴楔造型是“三卷瓣”,与清式菊花头相类似。

(4)华头子,华头子是下昂前部昂底垫置的楔形垫木,其本身是利用纵向拱身前端随昂的倾斜角度砍制而成,在制作时将前端一段需雕刻成花瓣,故称华头子。《营造法式》规定华头子的做法为“自斗口外长9分,将昂势尽处均分,刻作两卷瓣,每瓣4分。”

(5)枋木①压槽方,位于铺作正心柱头方之上,是与柱头方平行的通长方木。因其压在纵向柱网线或斗拱的分槽线上,故称压槽方。它主要用于殿堂铺作之上,起承托草栿的作用。②柱头方,是位于列柱中线泥道拱之上的枋木。在结构上起联系左右、沟通上下的作用。③罗汉方,在铺作中凡是瓜子栱或瓜子慢拱承托的枋子统称为罗汉方,起加强横向连接的作用。④橑檐方,是位于令拱之上,支承橑风槫(挑檐檩)的枋木。

明清斗拱

清式斗拱由斗、拱、翘、昂、升和附件等基本构件组成。

清式斗拱中的斗

斗,又称大斗、坐斗,是清代一组斗拱中第一层的构件。清代大斗分三种。

(1)平身科大斗。长宽均为3斗口,用于头翘刻口尺寸为1斗口,用于正心瓜栱刻口1.24斗口。

(2)柱头科大斗。长4斗口,宽3斗口,因为柱头科上承桃尖梁,头翘刻口尺寸加大为2斗口,正心瓜栱刻口1.24斗口。

清式大斗构造

(3)角科大斗。《工程做法则例》中规定为3斗口×3斗口,与平身科同。根据潘德华著的《斗拱》中提到,由于角科大斗内的构件,正翘后带的正心瓜栱宽1.24斗口,斜翘宽1.5斗口,为了合理解决斜翘开口,需加大斗的长宽尺寸,而调整为3.4斗口×3.4斗口。所有斗件的高度尺寸均为2斗口。斗件由斗耳、斗腰、斗底三部分组成,分别为0.8斗口、0.4斗口、0.8斗口。斗底为方锥台,每边向内斜收0.4斗口。

清式斗拱中的升

升,升是比大斗小的斗,安放在栱翘的两端。清代的升件有十八斗、槽升子和三才升三种。

(1)十八斗。位于翘、昂两端的升称为十八斗。平身科十八斗尺寸为:1.8斗口×1.48斗口,在柱头科十八斗称为桶子十八斗,其长度尺寸一般比上承昂、翘每边增加0.4斗口。如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柱头科,单翘宽2斗口,单昂宽3斗口,桃尖梁厚4斗口。单翘桶子十八斗上承单昂,则十八斗长为单昂宽加出0.8斗口,为3.8斗口。单昂桶子十八斗上承桃尖梁,则十八斗尺寸为桃尖梁厚加出0.8斗口,为4.8斗口。

清式斗拱各类升件构造

(2)槽升子。位于正心瓜栱和万栱两端的升称为槽升子,因为升与垫栱板相交一侧要开槽。槽升子尺寸为1.3斗口×1.72斗口。

(3)三才升。位于里外横栱两端的升称为三才升。三才升尺寸为1.3斗口×1.48斗口。所有升件,由升耳、腰、底三部分组成,分别为0.4斗口、0.2斗口、0.4斗口。斗底为方锥台,每边向内斜收0.2斗口。

清式斗拱中翘

翘是一组斗拱中,沿纵深向外出挑的弓形构件。根据出挑的层数分为头翘、二翘、三翘、四翘。根据所处的位置有以下三种。

(1)用于平身科的翘。头翘尺寸为7.1斗口×1斗口×2斗口(长×厚×高);二翘尺寸为13.1斗口×1斗口×2斗口(比单翘两侧各增加3斗口)。

(2)用于柱头科的翘。在清式柱头科中,翘宽度为2斗口。头翘尺寸为7.1斗口×2斗口×2斗口(长×厚×高),头翘与桃尖梁之间的二翘、昂之宽,由下而上渐次生宽。

(3)用于角科的翘。在清式角科中,斜头翘宽度为1.5斗口,老角梁宽为2.8斗口,斜头翘与老角梁之间的斜二翘、斜昂之宽,由下而上渐次生宽。

清式斗拱中的昂

昂,它是位于翘头上的水平构件。昂尖为倾斜状,常见形式有象鼻昂、云卷头昂(凤头昂),昂尾有菊花头、翘头、雀替等类型。昂的尺寸根据斗拱昂翘组合层数的不同而不同。

清式斗拱翘、昂构造详见图

翘和昂均为纵向出挑的木构件,在受力性能方面要高于横栱,所以其使用材高均为2斗口(足材)。

清式斗拱中的拱

拱为平行于面阔方向的弓形木构件,清按照其安装位置划分为正心横拱、内外拽拱、厢拱。

(1)正心横拱,它位于柱子中心上,有正心瓜拱和正心万拱之分。正心横拱均为足材拱。瓜拱尺寸:6.2斗口×1.24斗口×2斗口(长×厚×高)。万拱尺寸:9.2斗口×1.24斗口×2斗口(长×厚×高)。

(2)内外拽拱,它是位于斗拱内外拽架上的横拱,内外拽栱均为单材拱,分为单材瓜拱和单材万拱。瓜拱尺寸:6.2斗口×1斗口×1.4斗口(长×厚×高)。万拱尺寸:9.2斗口×1斗口×1.4斗口(长×厚×高)。

(3)厢拱,它为单材拱,用于内外拽架最上一层的横拱。尺寸为7.2斗口×1斗口×1.4斗口。

斗拱以使用部位来区别,一般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。外檐斗拱又细分为柱头科、平身科、角科斗拱、溜金斗拱、平座斗拱。内檐斗拱又可分为品字斗拱和隔架斗拱。

(一)外檐斗拱

柱头科:

位于梁架和柱头之间,主要起承托梁架的作用,由梁架传导的屋面荷载,直接通过柱头科斗拱传至柱子、基础。是建筑中的主要承重斗拱,其受力构件的截面尺寸比其他斗拱同类构件截面尺寸大。有些建筑在其头翘,或头昂加厚一倍。

它的特点是要与檐步的横梁相配合,以梁为轴,迎面左右拱对称。侧面进深向,昂嘴朝外,昂叠在檐步的横梁之上,或承托在挑尖梁之下。

清式外檐斗拱的形态类型

角科:

位于转角柱上,具有转折、挑檐、承重等多种功能。在房屋的转角处,斗拱的两个外立面完全一致。这个构件与屋檐转角处的角梁组合在一起,构成完整复杂的转角结构,故其结构比平身科与柱头科要更加复杂。

它的特点是除有相互垂直搭交的翘昂之外,在正心位置上昂的外侧增加一搭交闹昂,并在45°方向上增加斜翘、斜昂,以承托两个方向的搭交枋木,即挑檐枋、里外拽枋等。

角科与平身科、柱头科有个不同的地方,就是里拽没有自己的横向拱件(和山面、檐面平行),有的是和平身科的结合件,一般叫连头合角。实际上是平身科的拱件合角,而不是角科的拱件合平身科。

平身科:

又名“补间铺作”(宋代作法),是一种置于柱间额枋上部的斗拱。斗拱下面接着的是平板枋和额枋,而不是柱子的顶端。起到一定的荷载作用,因为屋顶的大面积荷载只依靠柱头斗拱来传递是不够的,需要用平身斗拱将一部分荷载先传递到枋上,然后传递到柱子上。

它的结构作用远不及柱头科斗拱,主要起装饰作用。在清式建筑中,平身科斗拱是大式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斗拱。

补间铺作构造

溜金斗拱:

位于檐檩之下的斗拱,多用于宫殿、庙宇,在明清两代大型殿阁中都有使用,尤以明代使用居多。其特点是檐柱中线内,耍头以上构件都要沿举架斜度加长,即从下金桁溜到檐部,故叫溜金斗拱。

一般用撑头木的尾端制成斜杆,按举架斜度,从檐柱轴线部位溜到金柱轴线部位,将这两个部位的斗拱连接起来,使之形成一个整体而加强整个建筑的稳定性。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,内跳自耍头以上,连撑头和桁椀,都在后面加长,顺着举架的角度向上斜起“秤杆”,以承受上一架的桁。因为“起秤杆”,与梁架的关系不同,分别由压金做法和挑金做法。

压金做法是把秤杆后尾搁在预先做好的横枋上;挑金做法则挑起支承桁、枋。

单翘单昂平身科斗拱构造

平座斗拱:

平座即指楼房的楼层檐口带有伸出的平台,相当现代楼房的檐廊,平座斗拱就是支承平台的斗拱,起着悬挑梁的作用。它的特点是没外伸的昂头,也可以说没有昂,只有翘、单翘或重翘,平座斗拱一般里端不挑出,只外端挑出,其他构件与平身科、柱头科、角科相同。

(二)内檐斗拱:

内檐斗拱是指处在内檐金柱轴线部位,或室内横梁上需要架立的斗拱。

分为:品字斗拱和隔架斗拱。

(1)品字斗拱:

因其斗升的摆布轮廓有似品字而得名,它的特点是没有昂,只有翘,分单翘和重翘,里外对称,左右对称,《营造法式》称为十字科,宋专用平座斗拱。清多用作平座斗拱和大殿里金柱轴线部位的斗拱。

清制不出踩斗拱

(2)隔架斗拱:

指间隔上下横梁之间的斗拱,如楼房中的楼板承重梁,为减轻其荷载,往往在其下布置一根随梁作辅助梁,在承重与随梁之间,就用隔架斗拱作为传递构件。宋制建筑没有此构件。隔架斗拱一般为比较简单的单拱或二重拱结构,拱顶上面的撑托木多做雀替形式,大斗底下的托墩多作成荷叶墩、宝瓶等形式。

常见的隔架斗拱有:一斗二升重拱荷叶雀替隔架斗拱、一斗三升单拱荷叶雀替隔架斗拱、十字隔架斗拱等。

①一斗二升重拱荷叶雀替隔架斗拱:该隔架斗拱是将双翅雀替安置在一斗三升斗拱上,并在拱的座斗下安装底座而成。

②一斗三升单拱荷叶雀替隔架斗拱:为了增加架空高度而采用双拱重叠的雀替隔架斗拱。

③十字隔架斗拱:是指采用单拱单翘相互垂直交叠的隔架斗拱。

斗拱在各朝代的样式特点:

汉斗拱:实物,见于崖墓,石阙及石室。拱之形有两种,或简单向上弯起,为圆和之曲线,或为斜杀之直线已相联。

明器中有斗拱者甚多,每自墙壁出拱或挑承栌斗,其上施拱,间亦有柱上施栌斗者。“一斗三升”颇常见。

远在汉代,斗拱之形式确已形成,其结构当较后世简单。在转角处,两面斗拱如何交接,好像没有圆满的解决办法。至于后世以拱身之大小定建筑物全身比例的标准,则遗物之中尚无痕迹可寻。

汉代斗拱

魏齐斗拱:就各石窟外廊所见,柱头铺作多为一斗三升;较之汉崖墓石阙所见,拱心小块已演进为齐心斗。云冈壁上所刻佛殿斗拱有作两兽相背状者,与古波斯柱头如出一辙,其来源就很明显了。

五代十国时期斗拱

唐代斗拱:唐代斗拱已臻成熟极盛。

(一)一斗 为斗拱最简单者。大雁塔、香积寺塔之斗拱均属此类。

(二)把头绞项作(清式称一斗三升)玄奘塔及净藏塔均用一斗三升。

(三)双杪单拱 大雁塔门楣石所画大殿。

唐代斗拱

(四)人字形及心柱补间铺作 净藏塔前面圆券门之上以矮短心柱为补间铺作,其余各面则为人字形补间铺作。

(五)双杪双下昂 佛光寺大殿为此形最早实物。

(六)四杪偷心 佛光寺大殿内柱出华拱。

木构斗拱以佛光寺大殿为最古实例。

唐代斗拱

宋代斗拱:各部之卷杀,宋代较唐代为柔和。唐代直线斜杀之批竹昂,在时期上唯宋初,在地狱仅晋冀北部见之。

模仿木构之砖塔,在斗拱之仿砌上,较之唐代更进一步。

宋代斗拱

明代斗拱:外檐斗拱为单杪重拱,上两层檐为双杪重拱,逐跳计心。

(一)上两层泥道拱与慢拱之上更施拱一层,成“三拱”之制,为罕见之例;

(二)上两层柱头铺作之耍头乃梁头之延长,其宽较华拱稍大,为后世明清梁头加大之始。

清代斗拱:就斗拱之结构言,元代与宋应作为同一时期之两阶段观。元之斗拱比例尚大;昂尾挑起,尚保持其杠杆作用;补间铺作朵数尚少,每间两朵为最常见之例,曲阳德宁殿,正定阳和楼所见均如是。

🎈 相关推荐

LOL复仇之矛出装详解:新手玩家必备指南
365体育亚洲官方登录

LOL复仇之矛出装详解:新手玩家必备指南

📅 08-17 👀 5856
翠的成语
beat365英国在线体育

翠的成语

📅 08-10 👀 547
沺钰名字含义:
beat365网站假的吗

沺钰名字含义:

📅 08-16 👀 9702